脂肪干细胞

    糖尿病患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
  • 图1|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诱导分化鉴定结果

    结果:将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培养皿中,生长融合至80%传代,传代后细胞形态均匀一致,呈长梭形;糖尿病组细胞生长较正常组明显减慢,两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差异。第3代生长良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成脂诱导和成骨诱导,成脂诱导2周后进行油红O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存在大小不一的红色脂滴,成骨诱导3周后进行茜素红S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明显的红色钙结节沉积,见图1。


    图4|划痕实验检测各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100)

    结果:培养24 h后正常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距离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 < 0.05),见图4。


    图6|活体成像仪检测移植后不同时间点两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存活情况(×100)

    结果:将两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CM-Dil标记,阳性标记率98%,移植于糖尿病小鼠创面,0,12,24 h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存活细胞逐渐减少,局部仅存有极少量的活性细胞,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P < 0.05),见图6。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布日期: 2022-01-25  浏览: 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