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

    过表达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 图1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及表型分子鉴定

    结果:大鼠骨髓冲洗液培养48 h后出现群聚样贴壁生长细胞,通过连续半量换液可逐步去除悬浮杂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贴壁生长细胞融合成片,以梭形或扁平样形态为主,见1A。流式细胞鉴定结果显示贴壁生长细胞高表达CD90(95.05%),低表达CD34(0.62%),见1B1C


    图2  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标尺为100 μm)

    结果:各组细胞转染、体外培养72 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Ad-GDNF- GFP转染组可见GFP绿色荧光,该组部分细胞胞体收缩,胞体周围见神经细胞突触样结构,见2A;Ad-GFP转染组中可见GFP绿色荧光,但BMSCs基本维持梭形或扁平样形态,见2B;未转染组中未见绿色荧光表达,见2C


    图4  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标尺为100 μm)

    结果: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Ad-GDNF-GFP转染组BMSCs体外培养3 d后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红色荧光表达,见4A,细胞胞体收缩,胞体周围可见神经元轴突样结构,体外培养7 d后可见微管相关蛋白2红色荧光表达,细胞胞体周围可见神经细胞轴突样结构并相互连接成网,见4D。Ad-GFP转染组BMSCs仅表达GFP绿色荧光,见4BE,细胞仍维持梭形或扁平样形态,未见红色荧光标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未转染对照组未见GFP表达,亦未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见4CF


    图5  各组脊髓损伤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标尺为500 μm)

    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PBS移植组大鼠脊髓形态不完整,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脊髓损伤区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脊髓空洞明显,见5A。与PBS移植组对比,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区域空洞面积减小,但损伤区域仍有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见5B;BMSCs-GDNF移植组脊髓损伤空洞面积相对最小,脊髓形态组织结构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见5C


    图6  免疫组化检测脊髓损伤局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突触素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标尺为50 μm)


    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MSCs-GDNF移植治疗后4周脊髓损伤局部可见较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分布,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亦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但阳性细胞数较少,而PBS移植对照组未见明显阳性细胞。BMSCs-GDNF移植组与BM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可见棕褐色突触素Ⅰ蛋白表达,PBS移植组仅少许突触素Ⅰ蛋白表达,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蛋白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另外,PBS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可见棕褐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大量分布,BMSCs移植组亦可见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分布,BMSCs-GDNF移植组脊髓损伤局部虽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但平均光密度值较PBS移植组、BMSCs移植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6

    更多内容点击

    http://www.crter.org/fileup/2095-4344/PDF/2020-7-1037.pdf




  • 发布日期: 2020-02-29  浏览: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