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设计 材料制备、体外细胞实验、体外抗菌实验、动物体内实验。
1.2 时间及地点 实验于2024年7-10月在国科温州研究院完成。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12只,9周龄,体质量(200±20) g,购于浙江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桐乡分公司,许可证号:SCXK(浙)2020-0002。饲养于国科温州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YXK(浙)2021-0040,常规饲养1周使大鼠适应环境,环境温度为(22±2) ℃、湿度为40%-60%,12h光/暗循环,自由进食水。实验已通过国科温州研究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WIUCAS24080901)。
1.3.2 主要材料及试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海安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L929细胞专用培养基(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内皮细胞培养基(Sciencell);莫匹罗星(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菱形藻、直链藻及双眉藻(中国科学院淡水藻种库);合成介孔二氧化硅(昆山华侨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CCK-8、活死染色试剂盒[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CSI培养基浓缩液(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振荡培养箱(上海知楚仪器有限公司);马弗炉(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荧光显微镜(卡尔蔡司);全波长微孔读扳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场发射扫描电镜(日立);酶标仪(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表面特性分析仪[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热重分析仪(PerkinElmer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光谱仪(德国布鲁克);纳米粒度仪(英国Malvern);菌落计数器(中国伊昆特)。
1.4 实验方法
1.4.1 硅藻培养 取无菌的CSI培养基浓缩液添加到灭菌好的超纯水中,定容至1 L,储存至4 ℃冰箱备用。将硅藻(菱形藻、直链藻及双眉藻)母液接种于新鲜的CSI培养基中,置于振荡培养箱中(100 r/min),温度25 ℃,光照周期为12 h昼/12 h夜,光照条件
1 000-2 000 Lux,两三周硅藻生长达到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最好,可用于接种或提取硅藻壳。
1.4.2 细菌培养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使用琼脂培养板或LB肉汤在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琼脂培养板制备:称取20 g营养琼脂加入1 000 mL去离子水中,加热煮沸溶解,121 ℃高压灭菌,倒入直径为10 cm的培养皿(已灭菌)中,室温放置30 min等待琼脂冷却凝固,将培养皿倒置并用封口膜封口,置于4 ℃冰箱备用。LB肉汤制备:称取25 g肉汤干粉溶于1 000 mL去离子水中,加热使其溶解,高温121 ℃灭菌,置于4 ℃冰箱备用。
1.4.3 细胞培养 在培养瓶中,分别使用内皮细胞培养基和L929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L929细胞,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培养箱中。当细胞融合达90%时去除培养基,使用PBS冲洗细胞,胰酶消化细胞,当细胞间缝隙变大并稍有脱落时收集细胞,1 000 r/min离心5 min后弃上清,加入新的细胞培养基,充分混匀后按照一定传代比例接入细胞瓶中,置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后续实验选择10代以内的细胞。
1.4.4 硅藻壳的提取与表征 取硅藻(菱形藻、直链藻及双眉藻)母液,500×g离心10 min后去除上清液,收集硅藻,加入超纯水清洗;500×g离心5 min后去除上清液,重复3-5次,最终获得所需的硅藻浓缩液。采用高温烧结法提取硅藻壳。将硅藻浓缩液放入马弗炉中,600 ℃烧结2 h得到硅藻壳,室温保存。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合成介孔二氧化硅与3种硅藻壳的结构。利用表面特性分析仪测定直链藻壳的等温吸脱附曲线、表面积、微孔体积、微孔面积与孔径。
1.4.5 硅藻壳的细胞毒性评估 CCK-8实验: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至96孔板,细胞密度为5×103/孔,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12 h后换液,分别加入100 μL含不同质量浓度(200,100,50,25,12.5,6.25,3.125 μg/mL)合成介孔二氧化硅、菱形藻壳、直链藻壳、双眉藻壳的内皮细胞培养基。将L929细胞接种至96孔板,细胞密度为5×103/孔,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12 h后换液,分别加入100 μL含25 μg/mL合成介孔二氧化硅、菱形藻壳、直链藻壳、双眉藻壳的L929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24 h后洗涤细胞,加入含有CCK-8的新鲜培养基于37 ℃孵育1 h,将培养基转移到新的96孔板中,使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活性。对照孔不加入任何材料,空白孔仅加入培养基(不含细胞与材料)。细胞活性(%)=(实验孔吸光度值-空白孔吸光度值)/(对照孔吸光度值-空白孔吸光度值)×100%。
细胞活死染色: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至96孔板,置于37 ℃、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培养,12 h后换液,分别加入含25 μg/mL合成介孔二氧化硅、菱形藻壳、直链藻壳、双眉藻壳的内皮细胞培养基,以未加入材料的孔为对照。继续培养24 h后用PBS洗涤细胞,加入100 μL Calcein-AM/PI检测工作液于37 ℃避光孵育30 min,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对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存活率(%)=活细胞荧光强度/(活细胞荧光强度+死细胞荧光强度)。
1.4.6 硅藻壳体外药物装载 将提取的硅藻壳用去离子水充分润湿并洗涤3次,以促进孔的有效润湿并改善孔内的药物包封,-40 ℃冷冻24 h。称取药物莫匹罗星7.5 mg溶于1 mL去离子水中,超声(100 W)处理1 h使莫匹罗星充分溶解,以获得均一的溶液。称取合成介孔二氧化硅与不同种硅藻壳各20 mg,分别浸泡于莫匹罗星溶液中,置于摇床(120 r/min)中。24 h后收集样品,500×g离心5 min后保留上清(用于载药量与包封率检测),将沉淀于65 ℃干燥24 h,得到载莫匹罗星的硅藻壳或介孔二氧化硅。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直链藻壳、莫匹罗星与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的红外光谱。利用纳米粒度仪测定直链藻壳、莫匹罗星与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的Zeta电势。称取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7.5 mg,利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加热到800 ℃过程中材料质量下降情况。
用全波长微孔读板机在250 nm波长下测定上清液的吸光度值,根据校准曲线测定药物含量,投入药物的质量减掉上清中的药物含量即为负载于载体内的药量。载药量(%)=负载于载体内的药量/载体质量×100%,包封率=吸附于载体内的药物质量/投入药物的总质量×100%。
1.4.7 硅藻壳装载药物的体外释放 将载莫匹罗星的硅藻壳或介孔二氧化硅分别加入1 mL去离子水中,放入摇床中(120 r/min),控制温度为(37.0±0.5) ℃。在不同时间点(1 h,3 h,6 h,12 h,1 d,3 d,5 d,7 d)取1 mL去离子水,500×g离心5 min后取上清,向沉淀中补充新鲜的1 mL去离子水,以保持在恒定的体积中继续释放,再次放到摇床中。将收集的上清液取等量加入紫外可透微孔板中,用全波长微孔读板机在2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校准曲线测定药物浓度。
1.4.8 硅藻壳装载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 将直链藻壳、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分别重悬于无菌水中,质量浓度为2 mg/mL,均匀滴加到灭菌好的8 mm滤纸片上,每片10 μL(即总量为20 μg硅藻壳或载药硅藻壳),室温放置,干燥后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涂板,使LB板满涂布,菌液浓度均为1×108 CFU/mL,将制备的滤纸片放置在满涂布的LB板上,37 ℃培养24 h,测量抑菌圈半径,计算抑菌圈面积。
为了评估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长时间释放药物的抗菌活性,将体外释放实验中每次收集到的上清液进行体外抑菌研究。取200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菌液(1×106 CFU/mL)与200 μL上清液混合于EP管中,取200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与200 μL PBS混合于EP管中(空白组),在37 ℃摇床(120 r/min)中孵育30 min。孵育结束后,将样品稀释1 000倍后涂板,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计算抑菌率。抑菌率=(空白组菌落数-实验组菌落数)/空白组菌落数×100%。
1.4.9 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治疗感染创面
大鼠感染创面模型的建立与分组干预:吸入异氟烷麻醉SD大鼠,异氟烷诱导浓度为3%-5%,维持浓度为1.5%-3.0%,使用打孔器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2个圆形全厚皮肤创面(左右侧各1个,直径1.0 cm),向创面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20 μL,菌液浓度1×107 CFU/mL。感染24 h(第0天)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n=3)创面不进行任何干预,莫匹罗星组(n=3)创面滴加100 μL莫匹罗星溶液(2 mg/mL),直链藻壳组(n=3)创面滴加100 μL直链藻壳溶液(10 mg/mL),载药直链藻壳组(n=3)创面滴加100 μL载莫匹罗星直链藻壳溶液(10 mg/mL),均用3M透明敷贴包裹场面,防止液体渗出。
体内抗菌效应:干预后第6,24小时,使用无菌棉签收集创面渗出液,置于 2 mL 生理盐水中,稀释1 000倍进行平板涂布,于37 ℃孵育18 h,用菌落计数器计数每个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数量。
创面愈合宏观评估:干预后第1,3,5,7,9天,用数码相机观察和捕捉创面愈合图片,使用Image J软件计算创面愈合面积。创面愈合率=(第0天创面面积-某一天创面面积)/第0天创面面积。
创面组织形态学观察:干预后第 9天,麻醉后处死大鼠获取创面边缘组织,固定于40 g/L多聚甲醛溶液中,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为5 μm,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创面长度与胶原容积分数。
1.5 主要观察指标 硅藻壳的毒性、药物装载与释放性能,载药硅藻壳的抗菌作用及在感染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
1.6 统计学分析 使用 GraphPad Prism 9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相关图片的绘制。来自3个单独实验的数据表示为x±s,采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分析,然后进行Tukey检验,P < 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文章统计学方法已通过国科温州研究院统计学专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