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0, Vol. 14 ›› Issue (29): 5498-5504.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44
• 生物材料基础实验 basic experiments of biomaterials • 上一篇 下一篇
游玉华1,2,张朝平1
You Yu-hua 1,2, Zhang Chao-ping1
摘要:
背景:以往研究多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电导和电泳等方法研究金属离子与氨基酸之间的作用,但以UV-Vis光谱、荧光光谱方法研究L-组氨酸同银离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机制少见报道。 目的:采用UV-Vis光谱、荧光光谱方法研究L-组氨酸同银离子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UV-Vis、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组氨酸同银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考察介质的pH、Ag+离子、组氨酸、甲醛、十二烷基硫酸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浓度以及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等条件对组氨酸同Ag+离子作用的影响,探究反应机制。 结果与结论:pH电位滴定法测定L-组氨酸离解常数为9.21,用半 n(_) 法求得组氨酸-Ag的逐级稳定常数为㏒K1=5.56,㏒K2=4.05,20 ℃时组氨酸-Ag体系的电动电位为2.10×10-4 V。根据pH电位滴定法和Iob法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组氨酸∶Ag=2∶1。同组氨酸相比,组氨酸-Ag体系在295.3 nm有一肩峰,它对应于咪唑环产生的π-π* 跃迁。而242.0 nm左右出现的吸收峰属于组氨酸中C=O的n-π* 跃迁。组氨酸-Ag体系产生的荧光发射光谱归属为5D0→7F2电子偶极跃迁。同相同条件下的参比液相比,不仅发射波长蓝移,而且导致荧光猝灭。结果表明,组氨酸中的咪唑环参与了同银离子的成键作用。组氨酸同银离子发生反应后,首先生成六配位配合物,然后银离子再被甲醛还原为超细银粒而被组氨酸所包裹。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