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干细胞

    内皮前体细胞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VEGF-Notch信号通路
  • 图2|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0)

    结果:培养骨髓液48 h时,首次换液获得贴壁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镜下呈圆形或梭形,大小不一;传至第3代,为均一的梭形,呈鱼群状或漩涡状排列,见图2。


    图3|SD大鼠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100)

    结果:首次换液获得未贴壁的细胞培养48 h,换液后得到贴壁的原代内皮前体细胞,细胞形态不均一,可呈纺锤形、梭形、圆形,继续培养细胞将排列成簇,呈集落样生长;传至第3代,细胞呈均一梭形,见图3。


    图4|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鉴定

    结果: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1 d,镜下可见形态、大小不一的钙结节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不规则的红色钙结节,见图4A。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21 d,甲苯胺蓝染色后镜下观察可见蓝绿色失去正常形态的细胞,见图4B。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14 d,镜下可见细胞内形成脂肪空泡,细胞核消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油红O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见大量大小不等的红色脂滴,见图4C。


    图5|诱导为管形网状结构的内皮前体细胞(×100)

    结果:在血管生成凝胶上培养第3代内皮前体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逐渐呈细长梭形改变,细胞间互相连接成小管样结构,培养10 h后,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完整的管腔样结构,且数量较多,呈网状,见图5。


    图6|免疫荧光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甲胎蛋白的表达(×100)

    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培养第3天,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细胞中甲胎蛋白均呈阳性表达,且随培养时间延长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空白对照组在第3,5,7,9天均为阴性表达,见图6。


    图7|免疫荧光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白蛋白的表达(×100)

    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培养第7,9天,免疫荧光检测实验组细胞中白蛋白呈阳性表达,且随培养时间延长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在第7,9天均为阴性表达,见图7。


    图10|质粒转染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100)

    结果:VEGF-siRNA(6374-1)组病毒转染BM-EPCs多于其他组。VEGF-siRNA(6374-1)组对BM-EPCs的干扰最明显,VEGF mRNA表达量最低,见图10。




  • 发布日期: 2022-04-25  浏览: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