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干细胞

    不同脂肪衍生物的体外活力及移植后转归
  • 图3|脂肪衍生物组织结构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标尺=100 μm)

    结果:大颗粒脂肪组、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体积获取率依次为(71.43±2.87)%,(57.14±3.11)%,(45.72±3.97)%,(11.30±2.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大颗粒脂肪组脂肪细胞结构基本完整,排列紧密,分布均匀;中颗粒脂肪组部分脂肪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分布不均;小颗粒脂肪组大量脂肪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散乱分布;脂肪胶组脂肪细胞结构基本被完全破坏,大量细胞碎片堆积,见图3。


    图4|脂肪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结果:大颗粒脂肪组、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脂肪干细胞数依次为(5.03±0.56)×107 L-1,(3.77±0.46)×107 L-1,(2.01±0.64)×107 L-1,(14.84±1.09)×107 L-1,4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脂肪干细胞呈梭形或纺锤形。流式鉴定显示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CD90、CD44、CD105表达均在98%以上,CD31、CD34、CD106表达均在3%以下。细胞成脂诱导2周后油红O染色显示脂滴形成,成骨诱导2周后茜素红染色显示钙化结节形成,见图4。


    图6|各组脂肪干细胞迁移能力(标尺=200 μm)

    结果:大颗粒脂肪组、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24 h后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353.82±41.57),(290.55±45.97),(225.63±36.41)及(201.42± 28.83) μm。大颗粒脂肪组脂肪干细胞迁移能力最好,其次为中颗粒脂肪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小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脂肪干细胞迁移能力较差,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见图6。


    图9|脂肪移植后脂肪组织结构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标尺=100 μm)

    结果:脂肪移植1周时形态结构观察,可见大颗粒脂肪组脂肪细胞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出现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囊泡形成,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脂肪胶组脂肪出现大量纤维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移植12周时大颗粒脂肪组脂肪细胞部分破坏,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细胞大量破坏,纤维组织分割脂肪组织,部分囊泡形成;脂肪胶组脂肪纤维组织较前明显吸收,可见大量成熟脂肪细胞形成,见图9。


    图10|脂肪移植12周时CD31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情况(标尺=50 μm) 

    结果:术后12周标本切片行CD31染色,高倍镜下计算每视野平均血管数量,大颗粒脂肪组、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依次为31.29±3.20,23.570±4.43,13.86±3.34, 32.71±3.19,结果显示大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血管形成多于中颗粒脂肪组,小颗粒脂肪组最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大颗粒脂肪组、脂肪胶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见图10。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布日期: 2022-01-30  浏览: 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