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干细胞

    共培养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脂肪干细胞增殖和成骨作用的影响
  • 图1|细胞共培养模型

    结果:将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分为以下4组:①脂肪干细胞组;②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组(细胞比例1∶1);③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细胞比例1∶1);④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细胞比例1∶1∶1)。将脂肪干细胞以每孔5×104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0块6孔板的Transwell小室中,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按分组接种于6孔板中,通过孔径为0.4 μm的Transwell小室建立非接触共培养模型[5],放入37 ℃、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生长至一定数量时将血清体积分数降至2%维持培养,共培养2周时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图2|脂肪干细胞形态和免疫荧光染色及成骨诱导鉴定(A,G,H标尺为50 μm,B标尺为100 μm,C-F标尺为200 μm)

    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稳定传至4周3代后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和多角形细胞,胞体大,核居中,呈巢状生长,排列紧凑且规律。表面抗原鉴定显示:第3代脂肪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90、CD105染色均为阳性表达[8],CD133、vWF均阴性表达,阴性对照未发现阳性细胞;成骨诱导14 d时,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多数细胞呈阳性,细胞融合成团,蓝黑色颗粒状相互融合交错成网状排列;茜素红钙染色可见细胞部分融合,形成片状的钙化,呈大片红色钙结节影。染色结果证明其具有成骨分化能力,故判定所获细胞为脂肪干细胞[9],见图2。


    图3|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标尺为50 μm,B标尺为100 μm,C-E标尺为200 μm)

    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增长数量多,形态呈多样化,有梭形和多角形混合生长,呈团、束状排列,亦单个散在分布。表面抗原鉴定显示:传代培养至3周时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133、vWF染色均为阳性表达[10],CD90染色为阴性表达,阴性对照未发现阳性细胞,见图3。


    图4|成纤维细胞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鉴定(A标尺为50 μm,B标尺为100 μm,C,D标尺为200 μm)

    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细胞数目较多,胞体大,多为梭形、纺锤形的扁平细胞,也有部分形态呈现不规则,细胞间以细长突起相互交联,呈漩涡状密集排列。传代培养至3周时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检测Vimentin(波形蛋白)染色为阳性表达[11],Actin(肌动蛋白)染色为阴性表达,阴性对照未发现阳性细胞,见图4。


    图5|各组脂肪干细胞形态学观察(标尺为50 μm)

    结果:各组脂肪干细胞培养至2周时,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见图5。


    图7|共培养各时间点各组脂肪干细胞茜素红染色(标尺为50 μm)

    结果:第7天时各组细胞均呈阴性反应;第14天时,混合培养各组细胞均出现极少量红色阳性细胞;第21天,混合培养各组细胞红色阳性细胞增多,以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增加最为明显;第28天时,各组细胞均有红色阳性细胞,以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最多,呈红色灶状,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组和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较少,脂肪干细胞组最少,见图7。


    图8|共培养各时间点各组脂肪干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标尺为50 μm)

    结果:第7天时除脂肪干细胞组呈阴性反应,其余各组均开始出现阳性颗粒,以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最多;第14天时,各组细胞均出现红色阳性颗粒,以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较为明显;第21天,混合培养各组细胞红色阳性颗粒增多,以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增加最为明显;第28天时,除脂肪干细胞组仍不明显,其余各组细胞均有明显红色阳性颗粒,以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最多,脂肪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组较少,脂肪干细胞组最少,见图8。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布日期: 2022-01-30  浏览: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