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3诱导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量效关系
  • 图1|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100)

    结果:培养1 d后,镜下可见散在短梭形、多角形细胞贴壁生长,3 d后换液将未贴壁细胞移除,7 d后短梭形及多角形贴壁细胞增多,培养10 d后可见贴壁细胞增多后呈集落样生长,见图1A,第1代细胞培养1 d后,大部分细胞贴壁呈梭形,少部分胞质内颗粒较多,折光性差,核不清楚的圆形细胞悬浮,更换培养液时被清除,约10 d后细胞贴满培养瓶壁,多为梭形,形态较一致,呈“鱼群状”,第2-5代细胞基本呈梭形,形态变化不明显,见图1B


    图3|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

    结果:PBMSCs在成骨诱导液作用下,1周左右细胞开始聚集,增殖速度明显减慢,随后在镜下观察可见结节形成,细胞形态从长梭形逐渐转变为多角形,诱导至21 d时,茜素红染色显示有钙结节在胞浆内形成,见图3A;PBMSCs在成脂诱导液作用下,7 d后细胞体积、细胞核增大,诱导18 d后油红O染色可见脂滴在胞浆内形成,见图3B。此结果证明该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


    图5|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培养21 d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观(×40)

    结果:成软骨诱导培养21 d,对照组蛋白聚糖弱表达;各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3组均有不同程度蛋白聚糖表达,40,80 μg/L组有大量蛋白聚糖表达,染色明显稍强于其他组,见图5


    图6|外周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诱导培养21 d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 (×40)

    结果:成软骨诱导培养21 d,对照组黄染程度较低,各诱导组细胞胞浆内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其中40,80 μg/L组染色细胞数量和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组,见图6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布日期: 2021-10-26  浏览: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