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用于骨修复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
    刘姿辰, 禹宝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34): 5552-5560.   DOI: 10.12307/2021.254
    摘要503)      PDF (818KB)(741)   

    文题释义:
    生物可降解:在有水存在的环境下,高分子材料能够被酶或微生物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重新回到生物循环的一种特性。
    聚乳酸:又称聚丙交酯,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的人工合成的新型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在工农业、医疗行业、服装和生活领域被广泛应用。
    背景:在骨修复材料中,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金属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目的:以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领域应用为典例,阐述其生物降解机制以及调控聚乳酸降解速率的方法。
    方法:以“聚乳酸、聚乳酸合成方法、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聚乳酸改性、生物可降解性、骨损伤修复、医用可植入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poly(lactic acid)、biodegradation、bone damage repair、modification of poly(lactic acid)”为关键词,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Medline、万方和CNKI 数据库中2000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随着材料科学及组织工程的发展,聚乳酸在骨修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可作为骨损伤修复材料(例如骨钉、髓内钉、手术缝合线等)来替代传统的金属材料,以克服应力遮蔽、骨质疏松及二次手术等问题。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在体内逐渐降解最终成为无害的小分子被代谢排除体外。与大部分热塑性脂肪族聚酯相比,聚乳酸有着相对适中的降解速率,其降解性能与材料分子质量及分子构型、结晶度、温度、pH值和酶及辐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调节各因素,以及结合不同改性方法将材料功能化以调控降解速率,进一步增强其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在骨修复等亟需短期应用的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可降解聚乳酸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
    https://orcid.org/0000-0001-8439-3670 (刘姿辰) 

    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随机对照研究特点分析
    白富裕, 王孟琦, 薛锋, 李振瑞, 闫清皓, 张智意, 王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32): 5197-5203.   DOI: 10.12307/2021.224
    摘要715)      PDF (843KB)(723)   

    文题释义: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由于女性盆底支撑结构或是尿道括约肌缺陷而不能正常工作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甚至走路时腹部压力增大,在膀胱逼尿肌未收缩的情况下发生漏尿。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其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具有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临床试验设计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倚、平衡混杂因素、提高统计学检验的有效性等诸多优点,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
    背景:众多文献对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进行综述分析,但存在中外文献数据库检索不全面或没有针对性分析针灸对女性患者的单独疗效等局限性。
    目的:对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各特点进行分析,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从建库截止至2020-03-15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Evid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以针灸为主要干预手段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信息的提取,并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从文献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腧穴选择与归经、治疗时长频次与疗程、疗效标准与结局指标、针刺操作方法特点、临床研究方法设计等方面进行统计,对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15篇中英文文献,文献发表数量自2012年呈逐年增多并趋于稳定;②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③治疗方法主要为针刺疗法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疗法(盆底肌训练和生物反馈等)、灸法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疗法、针灸结合或联合其他疗法,单独的针灸疗法以体针(毫针针刺)和电针居多;使用频次前10位的腧穴依次为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肾俞、会阳、足三里、中髎、次髎、百会;选取的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等为主;④主客观指标相互结合,有效率为最常出现的结局指标;⑤针刺临床操作方法与治疗疗程不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普遍较低,高论证强度的研究稀少;⑥分析结果说明,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疗法丰富多样,以局部选穴结合循经取穴为主;临床研究的设计与方法标准不一,有待于今后在临床中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铁死亡与脑卒中
    朱 蕊, 曾 庆, 黄国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3): 3734-3739.   DOI: 10.12307/2021.047
    摘要1064)      PDF (840KB)(566)   

    文题释义: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在二价铁或酯氧合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膜上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向大脑供应氧气及其他所需营养物质的脑血管在某一部位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背景:铁死亡作为一种与铁离子有关依赖脂质过氧化的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目的:针对铁死亡在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铁死亡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应用前景,以探索脑卒中新的治疗策略,同时为靶向铁死亡治疗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万方及CNKI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利用Mesh检索“ferroptosis”和“stroke”完善检索词,再通过主题词(标题/摘要)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为:“stroke;CVA;cerebrovascular accident;brain hemorrhage;brain infarction;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erebral I/R injury;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ferroptosis;oxytosis”;中文检索词为:“脑卒中;中风;脑出血;脑梗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等。检索时间为 2000-01-01/2020-06-25。最终纳入5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铁死亡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非典型细胞死亡方式,已被证实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铁螯合剂是一种经典的铁死亡抑制剂,在基础研究中显示出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功效,但在临床试验中仍存在治疗局限性。因此,通过靶向铁死亡治疗脑卒中可能是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https://orcid.org/0000-0002-1381-2695 (朱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对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糖代谢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王晓勃, 王长安, 韩健乐, 杨青彦, 杨帅平, 杨俊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4): 2236-2240.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24
    摘要495)      PDF (704KB)(506)   

    文题释义: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理想的肾脏替代疗法。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当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可用肾移植替代疗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而免疫抑制剂又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是其抗排斥反应疗效,另一面则是其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免疫抑制剂主要分为3大类: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细胞增殖类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
    糖代谢:肾移植后糖尿病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患者种族、年龄、体质量、家族史、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抑制剂方案有关。移植后糖代谢紊乱主要归因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报道认为他克莫司比环孢素更易引起糖代谢异常,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可能由于他克莫司抑制胰岛素分泌的程度较环孢素大。

    背景:对于稳定期肾移植受者,从环孢素向他克莫司转化的利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环孢素的心血管风险更高,而他克莫司更易引起糖代谢的异常。
    目的:探讨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对稳定期肾移植受者糖代谢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方法:将69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转换组(n=36)和对照组(n=33),转换组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对照组不转换。分别监测入组时、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肾功能、心血管危险因素、体质量和联合用药情况等。该研究通过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结果与结论:从入组到转换6个月后,空腹血糖从(5.6±1.0) mmol/L增加到(6.0±1.2) mmol/L(P=0.007);糖化血红蛋白从(5.7±0.8)%增加到(6.0±1.2)%(P=0.016);在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纤维蛋白原从(3.16±0.7) g/L降到(2.89±0.7) g/L(P=0.01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1.76±0.5) mmol/L降到(1.65±0.4) mmol/L(P=0.012);体质量指数从(24.3±3.6)kg/m2降到(23.7±3.4)kg/m2(P=0.037);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包括肌酐、尿蛋白与肌酐比、血压、血脂(P > 0.05)。结果表明,将稳定期肾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方案从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后血糖明显升高,而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https://orcid.org/0000-0002-2197-5363 (王晓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与前景
    倪敬花, 罗 佳, 姜 森, 李 恒, 朱建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13): 2127-213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189
    摘要561)      PDF (786KB)(458)   

    文题释义:
    诱导多能干细胞:是指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将终末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分化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被逆转后,恢复到全能性状态,或者形成胚胎干细胞系,或者进一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即为细胞重编程。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没有改变遗传物质,而重编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分化的一个逆转。与经典的胚胎干细胞技术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不同,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不使用胚胎细胞或卵细胞,因此没有伦理学问题。此外,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患者自己的体细胞制备专有的干细胞,从而显著降低了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肿瘤: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表现为肿块。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细胞分化成熟,生长慢,不转移;恶性肿瘤(癌)细胞分化不成熟,生长快,常蔓延到附近组织或造成全身转移。

    背景:癌症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影响了世界上1/3的人口,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着对癌症分子生物学特点的不断认识,新的癌症治疗方案不断出现,其中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模型,阻碍学者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现真正的药物靶点。有效的体外肿瘤模型对于抗癌药物生物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总结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肿瘤疾病中的应用与前景。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等收录的有关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肿瘤疾病,基因编辑,再生医学”,英文检索词为“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tumor diseases,gene editing,regenerative medicine”,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广、可直接从人外周血分离、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肿瘤组织等优点,因此有越来越多将诱导多能干细胞用于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的尝试和探索。随着基因编辑技术(CRISPER/Cas9)的不断发展,将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并用于治疗肿瘤性疾病成为可能。
    https://orcid.org/0000-0002-7082-1993(朱建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有氧运动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杨 椅, 王 坤, 刘恒旭, 张庭然, 卢文云, 陈佩杰, 罗 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9): 4716-4722.   DOI: 10.12307/2022.842
    摘要452)      PDF (963KB)(457)   

    文题释义:
    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与痴呆之间的过度状态,在老年认知衰退过程中易发展为痴呆等认知功能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大脑处理速度变慢等,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有氧运动:主要是指氧供充足下的各种身体活动,它是体育运动的分支,按周期来看包括急性有氧运动、短期有氧以及长期有氧运动。有氧运动项目具有易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等特点,符合老年人的特殊生理特征,比如:太极拳、健身操和快走等。

    背景:在当今老年人的人口基数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目的:文章介绍有氧运动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影响,探讨不同周期的有氧运动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效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检索截止至2021年9月的Elsevier、Springer、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和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有氧运动、老年人、认知功能、认知退化、急性有氧运动”;英文检索词包括“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elderly,Aerobic exercise,The elderly,Cognitive ability,Cognitive decline,Acute aerobic exercise”,并根据研究需要确立相应的标准,对最终所得文献进行筛选。
    结果与结论:①有氧运动在干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急性有氧运动提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短期以及中-长期有氧运动通过提高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体适能水平,增加脑血流量,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②急性有氧运动改善患者注意力和抑制控制,短期和中长期有氧运动积极作用于记忆功能和神经网络,不同周期的有氧运动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效益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坚持有氧运动可改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心肺适能,增加运动参与,但是特定认知领域的改善可能需要不同的有氧运动处方。③有氧运动与轻度认知障碍之间是动态变量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特定的有氧运动处方进行干预,比如单域型、多域型轻度认知障碍。④有氧运动的介入改善认知功能可能与延缓患者脑区域面积萎缩、促进基因表达、增加大脑血流量等有关,但还未形成普遍认同机制。

    https://orcid.org/0000-0001-9370-4303 (杨椅) ;https://orcid.org/0000-0003-0161-7320 (罗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用于生物人工肝反应器构建三维支架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陈 黎, 黄 蕾, 余梦瑶, 张国英, 张世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8): 4429-4434.   DOI: 10.12307/2021.053
    摘要720)      PDF (904KB)(424)   

    文题释义:
    生物人工肝:指含有生物成分,能够综合发挥肝脏氧化脱毒、生物转化、分泌与合成等功能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用于终末期肝病的短期肝脏功能替代治疗,主要由生物反应器、肝细胞和体外辅助装置等组成。   
    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指生物人工肝中用于支持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培养并发挥细胞功能的生物反应装置。理想的人工肝生物反应器需实现肝细胞培养、物质传输、免疫阻隔等作用的有效结合,目前常见生物反应器包括中空纤维型、灌流式/支架型、细胞包裹/悬液型、平板式生物反应器。

    背景: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效果和作用。将支架材料应用于中空纤维性反应器中有望解决中空纤维型反应器对肝细胞培养支持不足的问题。
    目的:筛选可用于生物人工肝反应器构建的三维支架材料。
    方法:检测聚氨酯、壳聚糖、聚乳酸-聚羟乙酸酯支架材料的孔隙率。将HL-7702人肝细胞分别接种于3种支架上,培养4 h时,检测细胞接种率;培养24 h时,检测细胞活性与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漏出量;培养3 d时,检测细胞内白蛋白合成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聚氨酯进行以下实验:鼠尾胶原被覆组,以鼠尾胶原溶液浸泡材料后接种HL-7702人肝细胞悬液;纤维蛋白凝胶组,以含纤维蛋白原的培养液重悬HL-7702人肝细胞,随后接种于支架上;聚氨酯对照组,直接接种HL-7702人肝细胞悬液。培养1,3,5,7 d后,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与白蛋白合成量。
    结果与结论:①3种支架均为多孔结构,聚氨酯和壳聚糖有较好的弹性,聚乳酸-聚羟乙酸酯质地较硬,聚氨酯和壳聚糖支架材料的孔隙率显著高于聚乳酸-聚羟乙酸酯(P < 0.05);②聚氨酯内的细胞接种率高于聚乳酸-聚羟乙酸酯(P < 0.05),低于壳聚糖(P < 0.05);聚氨酯、壳聚糖内的细胞活性与白蛋白合成量高于聚乳酸-聚羟乙酸酯(P < 0.05);3组间的细胞内乳酸脱氢酶漏出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纤维蛋白凝胶组的细胞分布较聚氨酯对照组、鼠尾胶原被覆组均匀,培养3,5,7 d的细胞活性与白蛋白含量高于聚氨酯对照组、鼠尾胶原被覆组(P < 0.05),培养3,5,7 d的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低于聚氨酯对照组、鼠尾胶原被覆组(P < 0.05);④结果表明,聚氨酯支架材料经纤维蛋白凝胶优化培养可用于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的构建。
    https://orcid.org/0000-0002-6673-2963(陈黎);https://orcid.org/0000-0002-6587-2518(张世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干预兔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血管组织结构及软组织变化
    卢阳阳, 闫瑞红, 邱忠鹏, 戴 毅, 王子鑫, 王维山, 史晨辉, 杜新辉, 李 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1): 1659-1668.   DOI: 10.12307/2023.182
    摘要333)      PDF (5885KB)(378)   

    文题释义:
    自体血液浓缩物:自体血液与添加剂混合或直接离心后得到的血液制剂,其中聚集了大量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细胞和生长因子。根据有无添加剂、成分及离心方式(时间、转速、次数等)不同等因素,可分为许多临床应用产品。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自体静脉血液置于干燥且无任何添加剂的离心管内,经一定转速及时间的一次离心后得到的富集了全血中大量血小板及白细胞的自体血液制剂,它还具有可吸附和缓释许多生长因子及细胞的立体疏松纤维蛋白结构,可以有效促进机体各类软硬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平均光密度值:由光密度值得来,图像中被测物质的量越多,光密度值越高,透射出的光越少,反映在图片上就越黑。图像中各点的光密度值累加起来,得到平均光密度值,此值与目标物质的总量成正比,平均光密度值除以目标分布区域的面积,得到平均光密度值,此值反映了目标物质的单位面积浓度。对免疫组化实验图像中表达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比较时,就是比较它们之间光密度值的大小。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促进机体软硬组织的再生及修复,然而在显微血管吻合领域尚缺少其作用的相关报道。
    目的: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兔股动脉显微吻合术后效果的影响。
    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各半)建立股动脉离断-显微吻合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实验组抽取自体耳缘静脉血离心后制作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立即涂抹于股动脉吻合口;对照组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术后3,7,14 d评估术区切口感染、愈合及粘连情况,取吻合口股动脉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管结构修复情况,免疫组化实验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组中兔术区切口感染的数量整体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组内感染情况无明显变化(P > 0.05);术区切口愈合等级实验组整体优于对照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实验组组内切口愈合情况无明显变化(P > 0.05),而对照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区股动脉粘连程度实验组整体轻于对照组(P < 0.05);不同时间点实验组组内无明显变化(P > 0.05),对照组组内粘连程度术后逐渐加重(P < 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及内弹力膜层的修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内膜的重建更为完整,实验组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增殖及迁移与外膜层创伤性增生反应的情况轻于对照组,实验组血管壁的愈合质量整体高于对照组;④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⑤提示在显微血管吻合术中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利于血管组织各层结构的原位重建,降低术区感染及粘连等并发症,缩短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及愈合时间,这种新颖的治疗方法有望改善显微外科中动脉吻合术后的治疗效果。

    https://orcid.org/0000-0002-4663-9454(卢阳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轻度认知障碍神经炎症机制的作用靶点
    都屹泓, 孙 焱, 杨若愚, 王丽岩, 蔡 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9): 4743-4749.   DOI: 10.12307/2021.178
    摘要412)      PDF (665KB)(364)   

    文题释义:
    神经炎症:是发生于脑内的炎症反应,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如糖尿病、脑创伤、β-淀粉样蛋白沉积、能量代谢障碍,甚至衰老。这种炎症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介导,当神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会导致其大量释放促炎细胞因子,进而损害神经元,并引起突触丧失和神经元死亡。 
    轻度认知障碍:是处于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与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老年人相比,患者存在轻度认知功能减退,但日常活动能力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背景:临床上,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衰老认知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症早期之间的过渡状态,被认为是预防或改变阿尔茨海默症退行性变的最佳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轻度认知障碍的核心发病机制和主要早期病理特征之一。
    目的:综述国内外神经炎症导致轻度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
    方法:英文检索词为“neuroinflammation,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microglia,astroglia,NLRP3,NF-κB,TNF-α,CD40”,中文检索词为“神经炎症,轻度认知障碍,促炎细胞因子,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分化抗原 40”,检索2000至2020年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中收录的轻度认知障碍神经炎症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例如糖尿病、肥胖症和脑创伤等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炎症,以及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能量代谢障碍和衰老引起的神经元、脑内细胞死亡等,共同导致脑内神经炎症的产生并且激活胶质细胞,被激活的胶质细胞持续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NLRP3、核因子κB、CD40等炎症因子,造成脑内神经元、突触等受到损伤,最终导致认知功能受损;②因此调节神经炎症有望成为轻度认知障碍有效的治疗策略。
    https://orcid.org/0000-0002-7202-0145 (都屹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控作用
    郭 嘉, 丁琼桦, 刘 泽, 吕思懿, 周泉程, 高玉花, 白春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7): 1093-1101.   DOI: 10.12307/2022.150
    摘要773)      PDF (1553KB)(363)   

    文题释义: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它具有干细胞的所有共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其本身存在的低免疫原性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避免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广泛存在于骨髓、骨骼肌、骨外膜和骨小梁中,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
    外泌体:是指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小膜泡(30-200 nm),特指直径在40-200 nm的盘状囊泡,其主要来源于细胞内溶酶体微粒内陷形成的多囊泡体,经多囊泡体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基质中。外泌体的功能取决于其所来源的细胞类型,其可参与到机体的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迁移、细胞分化、肿瘤侵袭等方面。
    背景:阐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合成、调控作用,对未来外泌体的研究及应用有重要意义。
    目的:综述不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希望为未来外泌体的研究寻找新的突破点以及无细胞治疗提供思路。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tem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s,exosmes,immunomodulation,inflammatory mediator,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xosome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regeneration”,中文检索词为“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免疫调控,炎性因子,外泌体生物学特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再生”,最终纳入105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是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的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其除了具备干细胞特性外还具有免疫调控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包括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外泌体是一类起源于核内体、直径在40-200 nm的胞外囊泡,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具有与其母源细胞相同的免疫调控功能,例如携带免疫抑制因子、影响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调节T细胞的分化及抗原提呈等作用。

    https://orcid.org/0000-0002-2979-6060(白春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人工生物瓣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世崧, 刘晓红, 徐志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7): 1096-1102.   DOI: 10.12307/2023.105
    摘要803)      PDF (894KB)(334)   

    文题释义:
    结构性瓣膜退化(structural valve degeneration,SVD):生物瓣膜进行人体移植之后,可能会发生结构性瓣膜退化。结构性瓣膜退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表现为假体逐渐退行性变化,如血管翳生长、小叶纤维化和钙化、结缔组织分层以及出现破裂和穿孔。既往认为结构性瓣膜退化是由钙的被动积累或动脉粥样硬化样过程引发的。然而,最近有人提出,生物瓣膜结构性瓣膜退化的发病机制也可能由宿主免疫反应介导,类似于长期移植排斥、动脉粥样硬化和天然主动脉瓣钙化。
    免疫原性:生物材料表面具有生物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应答,即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分化,并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背景:心脏瓣膜病是心脏外科中的常见病,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症状性瓣膜疾病的规范治疗。近年来,生物瓣膜作为人工心脏瓣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材料和处理方式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存在一定缺点。
    目的:总结部分现有人工生物瓣膜的相关研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方法:第一作者于2022年3月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3月人工生物瓣膜的相关文献,以“生物瓣膜、生物材料、脱细胞、交联剂、内皮化、TAVR” 为中文检索词,以“bioprosthetic valves,biomaterials,decellularization,cross-linking agents,endothelialization,TAVR”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79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生物瓣膜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动力学性能,血栓形成较少,患者无需终身抗凝,但生物瓣膜易钙化,导致结构性瓣膜退化,使其耐久性降低。②牛和猪是传统异种瓣膜的主要生物材料来源,目前新型材料主要来源于转基因猪和鱼鳔。③脱细胞技术可以降低生物瓣膜的免疫原性,而脱细胞联合方法可以在保护细胞外基质的基础上提高脱细胞效率。④化学交联剂具有细胞毒性,会导致瓣膜钙化,可通过替代交联剂或修改交联方法降低不良反应;天然交联剂人体相容性好,可一定程度缓解钙化。⑤生物瓣膜内皮化具有抗凝血和抗炎作用,多种涂层技术可以促进生物瓣膜表面内皮化。⑥多种新型介入瓣膜正在研发或投入临床,发展迅速。
    缩略语:结构性瓣膜退化:structural valve degeneration,SVD

    https://orcid.org/0000-0002-1135-1581(陈世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的应用
    关 健, 贾燕飞, 张葆鑫, 赵国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3): 446-455.   DOI: 10.12307/2022.074
    摘要743)      PDF (1445KB)(330)   

    文题释义:
    4D生物打印:4D打印本质上是一种三维打印技术,其中包含的第四维被称为“时间”,这项技术需要具有随时间变化的多材料打印能力,或者需要一种可以从一种形状改变为另一种形状的定制材料系统。对于 4D 打印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是:一个三维印刷结构被暴露于预定刺激下(如温度、水、光、pH值等),其功能、形状、性能可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与 3D 打印技术相比,4D 打印最大的突破在于其随时间变化的能力,而4D生物打印则是打印材料及打印产品具有生物相容性。
    智能材料:泛指将传感元件、驱动元件以及有关的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集成在材料结构中,通过机、热、光、化、电、磁等刺激和控制,使其不仅具有承受载荷的能力,而且具有识别、分析、处理及控制等多种功能,能进行自诊断、自适应、自学习及自修复。

    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3D生物打印已经成为组织工程学的重点研究领域,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解决。4D生物打印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技术,它成为了组织工程下一代的主要解决手段。
    目的:根据不同形状转变原理而分别介绍4D生物打印的材料和方式,探讨4D生物打印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方法:以“4D bioprinting,4D biofabriation,printing,smart materials,smart scaffold,shape memory polymers,tissue engineering”或“4D生物打印,4D生物制造,打印,智能材料,智能支架,形状记忆聚合物,组织工程”等作为检索词,应用互联网在CNKI、PubMed、SCIE数据库检索2016-01-01/2021-01-01发表的相关文献共127篇,经过第一作者筛除并追加收录优质参考文献,共纳入106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4D生物打印是最新兴起的一种技术,它将时间的概念和3D生物打印相结合作为第四维度,4D生物打印能够制造复杂的具有功能性的结构;②它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材料制作动态的三维生物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在各种刺激下改变形状;③印刷细胞结构的功能转变和成熟也被认为是4D生物打印其中的一种形式;④该技术为组织工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虽然该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瞩目,但由于其尚处于兴起阶段,若想实现临床应用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发展。
    https://orcid.org/0000-0001-8034-5954 (关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免疫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前景
    张立创, 徐 浩, 马迎辉, 熊梦婷, 韩海慧, 鲍嘉敏, 翟伟韬, 梁倩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9): 1459-1466.   DOI: 10.12307/2022.446
    摘要565)      PDF (1958KB)(318)   

    文题释义:
    淋巴回流:炎症因子及免疫细胞经过淋巴管特定转运,由局部组织流向上级淋巴系统,并且在引流淋巴结进行初次免疫反应,最终重新返回血液系统。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介导的慢性进展的炎性关节疾病,其破坏较为严重,多以关节内及关节外表现为特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伴有淋巴回流障碍,甚至明显的四肢水肿,后期关节畸形较为严重。
    免疫调控: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生理功能。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进程与关节腔内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但是免疫细胞如何参与并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改变的过程,目前仍未明确;另外,关节周围的淋巴管具有回流炎症因子、免疫细胞的功能,其与关节内微环境的改变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淋巴管回流功能与关节内免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的:针对免疫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方法:以“类风湿关节炎、淋巴水肿、淋巴回流、淋巴系统”和“Rheumatoid arthritis,lymphoedema,lymphatic drainage,lymphatic system”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7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程中存在淋巴回流障碍,严重者甚至并发四肢的淋巴水肿,靶向淋巴回流功能可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型干预措施。②许多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可促进局部淋巴管生成,其中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生长因子C,内皮生长因子C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淋巴管数量增加,淋巴回流代偿性增强。③长期的炎症反应又会抑制淋巴管平滑肌的收缩,其机制可能是淋巴管内皮细胞高表达一氧化氮合酶,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增加,继而影响了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④免疫调控淋巴回流方面,主要体现在淋巴管的生成,淋巴管的生成受巨噬细胞及T细胞的共同调节,现在已知的机制是巨噬细胞可分泌内皮生长因子C刺激淋巴管生成,而T细胞分泌γ-干扰素抑制淋巴管的过度增殖,但更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⑤除了基础研究外,早期很多的临床报道也指出,类风湿关节炎存在淋巴回流障碍的现象,即使在进行关节置换后,这种慢性的淋巴回流障碍也无法解决。⑥很多基础研究发现调控淋巴回流会延缓类风湿关节炎的进程,因此淋巴管有望成为治疗炎性疾病的新靶点,目前靶向治疗淋巴回流障碍的药物仍然较少,仅个别研究发现依那西普、B细胞耗竭或局部注射内皮生长因子C可改善淋巴回流,另外,中医药中具有除痹作用的药物对促进淋巴回流有较好的疗效,未来中药中的有效单体成分可能成为靶向促进淋巴回流的新型药物。

    https://orcid.org/0000-0002-6465-3604 (张立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口腔种植中的碳纳米材料
    徐星星, 文超举, 孟茂花, 王勤英, 陈镜桥, 董 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7): 1062-1070.   DOI: 10.12307/2023.103
    摘要658)      PDF (1040KB)(315)   

    文题释义:
    碳纳米材料: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 nm的碳材料。分散相既可以由碳原子组成,也可以由异种原子(非碳原子)组成,甚至可以是纳米孔。按空间维度受纳米尺度的约束程度可将其分为3类:零维、一维和二维碳纳米材料。
    口腔种植:口腔种植学是以解剖生理为基础,研究如何应用生物材料制作人工牙根和牙冠等,修复缺失牙及周围组织,获以长期稳定性、舒适的咀嚼功能和外形的一门临床医学。

    背景:随着口腔纳米材料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研究发现碳纳米材料在口腔种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的:文章就碳纳米材料主要分类、结构特征、成骨、抗菌、蛋白/药物载体作用以及在口腔种植方面的相关应用作一综述。
    方法:明确碳纳米材料的分类后,以“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碳纳米材料,口腔种植/成骨AND 口腔/抗菌 AND 口腔/载药 AND 口腔”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以“Graphene/carbon nanotubes/Carbon Nanofibers/carbon nanomaterials,dental implant/osteogenesis AND oral/antibacterial AND oral/drug loaded AND oral”为英文检索词检索,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检索1998年1月至2021年8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部分经典文献延长检索时间限制。最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英文文献64篇、中文文献9篇。 
    结果与结论:①碳纳米材料主要分为3类,即零维、一维和二维碳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良好的理化性质,在种植体表面涂层、支架材料改性、载药和制备屏障膜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②此外材料的成骨和抗菌作用还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骨整合和良好的软组织封闭作用,在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治疗中也有一定的研究意义。③碳纳米材料种类繁多,许多研究还将碳纳米材料与其他生物分子材料功能化组合成复合材料,从而可以获得某种特性。此外,碳纳米材料本身也具备抗菌作用,石墨烯也常与其他抗菌剂(如银纳米粒子)功能化来增强抗菌性能。④综合来看,碳纳米材料中石墨烯作为典型的二维碳纳米材料,一直是口腔种植及其他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氧化石墨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石墨烯衍生物材料。有研究发现将其应用于种植体表面改性时,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及预防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⑤但关于碳纳米材料诱导干细胞分化/成骨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还不太明确,材料的细胞毒性、降解和不良反应也仍需进一步研究。⑥目前也有待研究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可扩展性和可重复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工艺方法和材料生物相容性的评价指标,此外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当碳纳米材料应用于植体表面涂层时,对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治疗意义。

    https://orcid.org/0000-0002-8772-9552 (徐星星) ;https://orcid.org/0000-0001-8211-7138(董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铜死亡基因在骨关节炎免疫浸润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伟伟, 欧志学, 周 毅, 李 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11): 1669-1676.   DOI: 10.12307/2023.181
    摘要656)      PDF (2072KB)(314)   

    文题释义:
    铜死亡:是近期新发现的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主要依赖于线粒体呼吸,铜与三羧酸循环的脂化组分直接结合,促使脂酰化蛋白聚集和铁-硫簇蛋白丢失,蛋白质脂化导致蛋白毒性应激,最终致使细胞死亡。
    生物信息学:是指整合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信息技术,以此分析复杂生物数据的一门学科。

    背景:免疫浸润在骨关节炎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铜死亡是近期最新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目前尚未有铜死亡基因调控免疫浸润在骨关节炎中的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整合铜死亡基因和GEO数据库相关芯片,分析铜死亡基因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联性,构建风险模型,并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以及miRNA、中药预测,为今后骨关节炎免疫浸润方面的铜死亡机制挖掘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检索符合条件的骨关节炎相关芯片,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处理后的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免疫浸润提取和量化,分析免疫浸润细胞及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骨关节炎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性;整合处理后的铜死亡基因表达矩阵和标准化处理后的芯片基因表达矩阵,筛选出与骨关节炎相关的铜死亡基因,并构建风险模型,分析骨关节炎铜死亡相关基因的风险概率,另外通过FunRich软件预测其上游miRNA;最后通过Enrichr网站和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对骨关节炎铜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及中药预测。
    结果与结论:①免疫浸润相关性结果显示,树状突细胞和肥大细胞呈最强的正相关性(r=0.87),肥大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呈最强的负相关性(r=-0.81);②免疫浸润差异性分析显示,骨关节炎组中的树状突细胞、未成熟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抗原呈递共抑制和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显著增加(P < 0.05),而B细胞、Th2细胞和T细胞共刺激则显著减少(P < 0.05);③共筛选出10个骨关节炎铜死亡基因,分别为SLC31A1、PDHB、PDHA1、LIPT1、LIAS、DLD、FDX1、DLST、DLAT、DBT,其中风险模型结果显示,PDHB可能是骨关节炎的风险因子;④富集分析结果,骨关节炎铜死亡基因主要富集在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等相关信号通路上;⑤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共预测到包括温莪术(0.004 75)、黄芩(0.049)、红景天苷(0.000 237)等在内的27味中药和1种中药活性成分,其中红景天苷是此次研究中骨关节炎独立风险因子PDHB潜在的治疗中药活性成分;⑥FunRich软件共预测到包括has-miR-7a-5p、has-miR-7e-5p、has-miR-96-5p在内的29个骨关节炎铜死亡相关基因上游miRNA;⑦结果显示,骨关节炎铜死亡基因主要通过调节柠檬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等相关信号通路,影响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呈递共抑制等相关免疫细胞和功能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包括has-miR-7a-5p、has-miR-7e-5p、has-miR-96-5p在内的29个miRNA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羊肝、温莪术和红景天苷等中药和中药活性成分可能是其潜在的分子药物来源。

    https://orcid.org/0000-0003-0841-0496(王伟伟);https://orcid.org/0000-0002-0595-6154(欧志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生物支架与巨噬细胞在骨再生中的相互影响及应用
    杨怡天, 王 璐, 姚 蔚, 赵 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3, 27 (7): 1071-1079.   DOI: 10.12307/2022.853
    摘要555)      PDF (2791KB)(291)   

    文题释义:
    生物支架材料:是一类与周围组织相适应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高度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可搭载种子细胞、生物活性物质,根据修复组织的不同特点可构建个性化的支架体系。生物支架材料植入体内后可与周围组织互相作用,引起机体适度的免疫反应,促进材料与组织的整合。
    巨噬细胞:属于一类免疫细胞,单核细胞迁移并定植在受损部位后可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受机体不同微环境刺激后可活化为不同表型,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细胞免疫、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等多种方式发挥免疫反应。

    背景:近年来通过生物支架材料修复组织缺损的方式被学者们广泛关注,作为外来植入物植入体内后引发的机体炎症反应对材料与组织的整合过程至关重要,其中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参与者与调节者。因此了解生物支架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必要,将对今后设计新型支架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对生物支架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的调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71-202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macrophage polarization,M2,foreign body,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s,mediation,bone,degradation”;中文检索词:“巨噬细胞极化、M2、异物反应、组织工程、支架、调控、骨、降解”。对筛选出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76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免疫反应在组织再生与修复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②巨噬细胞是炎性反应的重要调节剂,它会根据不同微环境刺激极化为如促炎型或抗炎型等不同表型。一方面在炎性反应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极化的失调都将阻碍生物支架材料的整合与组织修复;促炎型巨噬细胞在生物材料植入早期的高度表达有助于材料的整合,而在炎症后期生物材料行使功能的过程中,促炎型巨噬细胞的持续高表达会阻碍新骨形成。另一方面,生物支架材料的性质(组成成分、硬度、粗糙度、表面几何形状、亲水性等)会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向,如调节支架表面形貌可以在不改变支架理想理化性能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的巨噬细胞极化,促进组织修复。③目前,通过改变支架组成成分、制备方法、调节物理化学性能等可影响生物支架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但如何高效并按照应用需求调控这一动态平衡,仍是今后重点关注的方向,尤其是如何将体外基础研究的理想结果成功转化到体内实际运用方面还在进一步探索。

    https://orcid.org/0000-0003-2414-6787(杨怡天);https://orcid.org/0000-0001-8948-0693(赵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2011至2020年乳腺癌干细胞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陆宇云, 黄 梅, 石新蕾, 陈宝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5): 4001-4008.   DOI: 10.12307/2021.011
    摘要493)      PDF (3721KB)(287)   

    文题释义:
    乳腺癌干细胞的特性:具有化疗抵抗性、放疗抵抗性、缺氧抵抗性、高致瘤性及高侵袭转移性等特征,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乳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并且与乳腺癌预后相关。
    乳腺癌干细胞起源:假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乳腺癌干细胞起源于成体干细胞,通过遗传改变获得恶性行为,另一种是乳腺癌干细胞由早期祖细胞获得了自我更新能力转化而来。

    背景:目前人们已认识到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和产生耐药性等一系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乳腺癌干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对乳腺癌的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目的:探索2011年至2020年乳腺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方法: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乳腺癌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数据,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绘制相应数据的二维条形图,采用VOSviewer软件的共现分析功能绘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及其与时间的叠加图。
    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 013篇文献,美国的发文数量、H指数及被引频数总计均为世界之首;肿瘤学方向的文献数量最多,中山大学是产出文献数量最多的机构;密歇根大学的WICHA MS是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产出的文献数量最多,在《ONCOTARGET》杂志上刊登的文献数量最多;②肿瘤学研究方面,化疗与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抗血管生成剂的靶向治疗是重点研究内容;③在基因遗传学研究方面,转录因子X2(sox2)、表观遗传调控因子H2(ezH2基因)及胚胎干细胞转录因子(nanog)是重点研究基因;④在乳腺癌干细胞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研究方面,上皮-间充质转化是主要研究内容;⑤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分化抗体CD24、分化抗体CD44为重点生物标志物;⑥核转录因子κB通路和抗乳腺癌干细胞特性(stemness)是最近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⑦与核转录因子κB通路相关的重组人受体酪氨酸激酶HRG/ErbB3信号、紫檀芪和双硫仑是研究热点,与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相关的上皮/间充质杂质基因、
    miR34a-NOTCH1(跨膜受体蛋白)轴、LINC00511/miR-185-3p/E2F1/Nanog轴是重点研究内容;⑧在国家合著分析方面,美国与其他各国的链接强度最高;⑨上述数据说明在乳腺癌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乳腺癌干细胞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研究较为受人关注,而核转录因子κB通路和抗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的研究是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
    https://orcid.org/0000-0002-8730-8483(陆宇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缓释抗菌微球复合型组织工程材料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乐国平, 席立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1): 3298-3305.   DOI: 10.12307/2022.635
    摘要478)      PDF (6616KB)(285)   

    文题释义:
    水凝胶:是由水溶性高分子通过化学或物理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的交联聚合物。水凝胶作为一种局部用药的药物载体能够提供高表面积体积比和较大的载药量、高保水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其孔隙率等物理特性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选择水凝胶来搭载大分子药物进行可调控的释放,是解决抗生素耐药简便可行的方法。
    万古霉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构建骨髓炎治疗的药物缓释系统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为盐酸万古霉素,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极为敏感,是目前临床治疗革兰阳性菌的最强有效抗菌药物。

    背景:氧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水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与降解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对受损组织起保护支撑作用,也可作为药物载体实现局部缓释作用。
    目的:制备缓释抗菌微球复合型组织工程材料水凝胶,研究其理化性能、生物学性能、骨诱导性能和抗菌性能。
    方法: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壳聚糖和透明质酸钠为材料,通过乳液法制备出具有多层结构的多孔微球载体,并对酸万古霉素进行负载,制备出抗菌缓释微球;以氧化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和胺化透明质酸钠为基质制备成可注射水凝胶,并将不同质量浓度的抗菌缓释微球(0.1,0.2,0.3 g/mL)添加到水凝胶中,制备出载抗菌缓释微球的可注射水凝胶,对其理化性能(成胶时间测定、溶胀性能、降解性能)、生物学性能(细胞毒性、细胞溶血性)及成骨性能(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诱导成骨基因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抗菌性能进行检测及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3种载抗菌缓释微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成胶性能与较小的溶胀比;体外降解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水凝胶具有稳定的自身降解性能;②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当抗菌缓释微球添加量≤0.2 g/mL时,水凝胶无明显的细胞毒性(7 d内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溶血实验显示,3种载抗菌缓释微球水凝胶的细胞溶血率小于2%,无明显细胞溶血;③3种载抗菌缓释微球水凝胶均可提高MG-63细胞中成骨基因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骨钙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的生成;④3种水凝胶均可持续、长期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随着抗菌缓释微球添加量的增加水凝胶的抗菌能力增强;⑤结果表明,制备的可注射载抗菌微球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缓释抗菌及成骨、骨诱导能力,同时具备较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
    缩略语:盐酸万古霉素@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壳聚糖-透明质酸钠/氧化羟丙基羧甲基纤维素-胺化透明质酸钠:vancomycin@poly(lactic-co-glycolicacid)-chitosan-sodium hyaluronate/Oxidized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ydrazide-modified sodium hyaluronate,VA@PLGA-CS-HA/OHPMC-HHA

    https://orcid.org/0000-0001-7002-599X (乐国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口腔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缓释材料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PPARs信号通路参与肠道菌群和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调控肥胖
    叶尔柏, 萧晓玲 , 何子煜, 杨 春, 杜以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32): 5222-5226.   DOI: 10.12307/2021.228
    摘要451)      PDF (632KB)(279)   

    文题释义:
    棕色脂肪组织:是指动物体内呈棕色的脂肪组织。其中的脂肪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中有多个较小的脂滴,并有较多的线粒体。棕色脂肪组织可以通过产热的方式来代谢体内多余的脂肪,减少体内脂肪的储存,在肥胖个体的能量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指的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肠道菌群在体内构成复杂,细菌种类繁多。肠道菌群的失调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由于胃肠道中定植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增加了机体对能量的摄入,同时影响脂肪的代谢,促进体内脂肪的合成与储存,导致肥胖的发生。

    背景:肠道菌群与棕色脂肪组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机制和广泛联系,但是目前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揭示棕色脂肪组织与肠道菌群间的潜在关系,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实验思路。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brown adipose tissue,intestinal flora,obesity,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family”为英文检索词,以“棕色脂肪组织,肠道菌群,肥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家族”为中文检索词在PubMed、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中检索1994-01-01/2020-06-01的相关文献,并对文献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筛选、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PPARs又可以影响棕色脂肪组织的代谢进而调控肥胖;PPARα、PPARβ和PPARγ都与脂肪代谢有关,可以被相应的激活剂激活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表达,其中PPARγ在肠道菌群和棕色脂肪组织中的联系最为密切,肠道菌群代谢的变化可以上调PPARγ的表达,从而激活棕色脂肪组织达到减肥的目的;②调节肠道菌群与棕色脂肪组织的关系可以治疗肥胖症;③从棕色脂肪组织、PPARs信号通路两者中研究抵抗肥胖的相关药物前景可观。

    不同运动方式对大脑结构及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差异
    路 毅, 邓文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0): 3252-325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3164
    摘要698)      PDF (697KB)(279)   

    文题释义:
    大脑可塑性:可分为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结构上,大脑可塑性是指学习训练和环境刺激等因素造成大脑神经元和突触发生形态学变化,宏观表现为大脑皮质厚度、灰质体积、白质纤维连接强度和方向等发生变化;功能上,脑的可塑性是指脑区间发生的功能分离或者功能整合。
    健身运动: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运动方案(包括动作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量等要素)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达肌肉、增长体力、改善体态、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等目的运动行为。健身运动具有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组合灵活、场地限制小等特点。

    背景:大脑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及长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在20岁后呈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衰退趋势,且这些老化现象亦通常伴随着诸如尾状核、小脑半球、侧前额叶皮质及海马回等大脑结构区域的缩减。健身运动被广泛证实可通过影响体内神经递质表达水平和延缓大脑部分功能区萎缩,从而增进大脑的认知功能。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类型与大脑结构及功能间的关联性,以有氧、无氧及协调性运动归类方法进行分析,并从功能性MRI影像、神经内分泌及事件关联电位等角度揭示健身运动介入的效益,梳理出健身运动与认知功能关联的理论基础体系。
    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方式以MRI及脑波等为主要手段探讨了健身运动对大脑结构以及功能的影响,以“exercise,executive function,cognitive function,brain plasticity,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运动,执行功能,认知功能,脑可塑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Web of Science、Elsevier SDOL、PubMed、Ovid Medline、CNKI中文资料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数据平台的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并根据研究需要确立相应的入选标准,对最终所得文献进行筛选。
    结果与结论:①高体适能水平或有规律健身运动者的海马回、前额叶以及基底核等脑区体积较大;②健身运动对大脑结构(海马回与记忆、空间记忆,纹状体与反应抑制能力等)所关联的认知功能间的正向关系,间接支持健身运动对此3种结构的正面效应;③健身运动对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人群和儿童以及老年认知障碍人群的执行功能均有改善效益,以上改变可能与健身运动促进脑功能区血量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内分泌物质增加有关。
    https://orcid.org/0000-0002-7175-7356 (路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