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0, Vol. 14 ›› Issue (19): 3581-3584.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19.034
• 干细胞临床实践 clinical practice of stem cells • 上一篇 下一篇
杨 辉,施 森,钟 武,孙晓磊,周翔宇,曾 宏,何延政
Yang Hui, Shi Sen, Zhong Wu, Sun Xiao-lei, Zhou Xiang-yu, Zeng Hong, He Yan-zheng
摘要: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 cm ×4 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 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 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5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