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2010, Vol. 14 ›› Issue (17): 3069-3072.doi: 10.3969/j.issn.1673-8225.2010.17.008
• 数字化骨科 digital orthopedics • 上一篇 下一篇
隆全利,宓士军
Long Quan-li, Mi Shi-jun
摘要:
背景:要使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力学分布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路径及注射方法。在前期临床实践中作者设计了三维穿刺导向器,在其导引下穿刺到位理想,采用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使得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更加合理,临床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否在力学分布上与双侧相同?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变化,并与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对比。 方法:采用的原始影像来自一位男性患者,76岁,L1椎体骨质疏松性疼痛。患者伤椎采用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实施椎体成形术,进针点选择左侧椎弓根近中心部位,内倾角度为24.5°,先将针穿刺到达椎体的前中1/3部位,注射骨水泥3 mL,然后缓慢向后退针至椎体的1/2部位,并停留3 min,注射2 mL,再退针到椎体的中后1/3部位注射1 mL。模拟双侧入路,每侧注入3 mL骨水泥,获取椎体L 1~2节段断层图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椎体上表面分别依次施加载500,1 000, 1 500,2 000,2 500 N的轴向压缩负载,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双侧固定点和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在轴向压缩不同负载下应力和应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注射法和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分布无明显差异。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