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治疗,应用不同康复手段(手法、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以及宣教等)来减少手术概率,改善功能障碍。此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和Citespace软件对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康复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从而获得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即在一定时间内激增的关键词和共被引文献以及它们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趋势;高出现频次、高聚类模块以及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和被引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3.1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研究现状 从2012-2021年,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康复领域的总发文量较少,但总体上趋势为逐年增长。从国家、机构、作者合作分析及期刊发文量分析,绝大多数此领域的文章均都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它们是此领域内主要的研究力量。然而,也暴露出国际间合作较少,合作关系多在国家内的不同机构之间建立,且单一作者在此领域内还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值得关注的是,澳大利亚和美国在此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相关机构和作者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持续此领域的研究热度;英国的《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虽发文量不多,但具有高关注度,是此领域内需重点关注的期刊。此外,中国在此领域的发文量仅有15篇,虽与澳大利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且缺乏高质量的研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其一,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困难,不易鉴别相关疾病,诊断常需要症状、体征以及影像三者均符合,且大多数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求医才被确诊,导致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这也是导致临床上此种疾病较其他运动损伤病例较少的原因之一;其二,髋关节疼痛以及功能障碍使他们很难或不愿意参与医生/治疗师的相关研究。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康复治疗主要体现在非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CASARTELLI等[2]认为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中,应先进行非手术治疗,失败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两者应该是顺序而不是选择的关系。但运动员中有大于一半的髋损伤患者在1年内会选择手术治疗,这可能跟运动员的损伤程度有关[16]。2019年提出的一项关于评估和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国际共识中指出,在进行6周物理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时间长短对手术预后的结果有关[17]。现存的研究中提出的大多数非手术治疗方案是为了证明髋关节镜手术的有效性而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在2016年,学者们提出了最佳保守治疗方案,即个性化髋关节疗法,在进行与髋关节镜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后被证明是可行的[18-19],但其在临床上的真实有效性还有待于证实。2018年,GRIFFIN等[10]应用此方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从短期疗效看髋关节镜术后与髋关节相关的生活质量优于保守治疗,但中、长期结果未知。随后,有综述总结了治疗师们在临床上使用的非手术治疗与髋关节镜手术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在短期内髋关节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认为物理治疗并不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且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改善[20-21]。这些研究中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并不统一,且未知进行手术的患者之前是否进行过非手术治疗。术前的物理治疗可能会对髋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产生影响[22-23]。目前尚无统一的非手术治疗标准,物理治疗大多缺乏细节描述。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后,其关节功能遭到破坏,需采用康复治疗以缓解术后出现的疼痛与肿胀,逐步加强下肢功能,以回归社会和家庭。据研究报道,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发现北美在线上的110名外科医生制定的髋关节检查术后物理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差异[24];在2018年有一项对髋关节镜术后患者Meta分析发现术后康复方案中涉及到最多的康复内容是负重指南和被动运动[25];在2020年发表的2项研究中,认为康复过程中减少限制负重的条件可能会使患者取得更好的效果[26-27];一项研究中则报道术后早期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28];另外一项对髋关节术后进行结构化的康复方案的综述中报道了已有5项研究具有康复目标和进展标准[29]。最新发表的在2019年召开的关于评估和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理疗协议国际会议中,专家们提出了术后康复的指南、负重限制的建议以及物理治疗建议,认为术后康复中应先提高局部稳定性,再提高整体稳定性[17]。目前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术后康复主要是髋关节镜术后的康复,虽已有术后康复指南,但大多数的康复治疗方案并非基于证据,而是专家们的经验,且鲜有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此外,对于运动员的术后康复,现存研究并无重返运动的标准[30-31]。有学者把运动员能够参加训练作为标准,但不能确定是以季前赛还是常规赛季的训练为标准[32]。
从文章结果分析,目前此领域的研究基本上与识别的研究趋势和热点相符合,但并未识别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具体康复方案的相关研究,但从现状中却发现近几年此领域内许多文章涉及康复干预方案,原因可能是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干预方法并未集中于某一特定手段,无法在分析中识别到相同含义的关键词,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同。
3.2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研究趋势
3.2.1 关键词突现分析 “损伤、功能障碍、骨关节炎、关节镜及2年随访”这些关键词在2012年突然增多,热度持续至2013-2015年。学者们认为髋部疾患是造成运动员功能障碍的原因,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使运动员髋关节产生继发性损伤,常见症状为髋部活动受限和疼痛,影响肢体活动,甚至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33]。自2013年开始,国际上使用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方法越来越普遍,学者们通过随访观察其短期疗效[34]。在2014-2018年,关键词病理、股骨头、下背痛及治疗方法陆续频繁出现在此领域的文章里,其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在此领域中引起重视。据报道,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在临床上分为3种类型,发病率最高的是股骨头以及股骨头颈联合处因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撞击,即凸轮型,常见于运动强度大的年轻男性,且与进行的运动量、种类及强度等息息相关[35-36]。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普遍存在下背痛,两者高度相关,而引起下背痛的原因可能是髋关节功能变差,引起腰椎代偿性失稳[37-38]。因此,探索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是此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在此领域内开展一系列的研究[10,18]。一项探究物理治疗对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有效性的随机对照预试验中发现个性化渐进强化功能训练可能对髋关节疼痛、整体功能和髋内收肌力产生积极影响[39]。这项研究方案在2021年正式被拉筹伯大学人类伦理委员会所批准[40]。近年来,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发现其步态具有改变,且与疼痛相关[41-42]。探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步态功能则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的研究趋势。
3.2.2 突现共被引文献分析 在2012-2015年,随着髋关节镜手术的广泛应用,髋关节镜手术的治疗效果和髋关节镜术后康复也成为了一大趋势。PHILIPPON等[13]发表题为《专业曲棍球运动员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盂唇修复及治疗》的研究中,28名运动员均有股骨髋臼撞击体征,因髋关节疼痛而进行髋关节镜下盂唇修复手术,术后平均3.4个月恢复训练。然而,虽然髋关节镜手术具有具有手术创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具有瘢痕增生,还可能出现疼痛和其他并发症[3]。在2016-2021年,WALL等[11]发表的对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非手术治疗的系统回顾频繁被引用,在此研究中报道了保守治疗中最常推荐的是进行活动调整,其次才是将物理治疗作为治疗方法。在2018-2021年期间,专家共识指出保守治疗、康复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之间在临床上的效果比较是急需的研究主题[1],也有研究进行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探究疗效[10,12]。因此,探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物理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髋关节镜与非手术治疗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对比是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3.3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研究热点分析 结合文献共被引分析和共词分析,可知近10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疼痛诊断及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量表的应用、并发损伤的治疗及预后。
3.3.1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疼痛的诊断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大多因疼痛就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臀部、骶髂关节等处持续疼痛,从而影响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此外,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可能具有运动性耻骨痛,其又称为“运动疝气”或“核心肌肉损伤”,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和下腹部疼痛[43]。据研究报道,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在蹲的过程更偏向于做髋关节外旋以避免撞击出现疼痛,且与下肢生物力学关系相关[41-42,44]。
一项在2018 年开展的苏黎世国际髋关节相关疼痛共识中,提出了青、中年成人髋关节相关疼痛分类、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建议,认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髋臼发育不良/不稳定或其他疾病是髋关节产生疼痛的原因[45]。所以无法仅凭疼痛诊断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需通过临床体征和影像学排除其他可能部位的损伤,建议开展大规模、跨学科的髋关节疼痛相关疾病的病因和预后研究。因此,探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疼痛的诊断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此外,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也能为选取治疗手段提供参考,若进行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再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3.3.2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 近年来,随着对髋关节镜的实践和应用,发现其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具有开放性手术不具备的优点[46-48]。同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应用物理治疗频繁,无论是在非手术治疗还是术后康复治疗中均会被应用[22,49-51]。在与物理治疗的效果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争议。一项证据级别为1级的研究[20],在两者比较的Meta分析中发现,髋关节镜手术的效果在短期内比物理治疗要好;也有学者提出手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短期和中期内不优于保守治疗[52]。目前,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来确定非手术治疗与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临床效果,以确定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此外,无论术前或术后,物理治疗的应用能够减轻疼痛和改善患者肢体功
能[53],所以探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应用物理治疗的康复疗效也成为热点之一。
3.3.3 量表的应用 目前此领域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成年人和青少年[54-57]。因髋关节组成复杂,且不易使用仪器进行客观测量,所以学者们常常使用量表来评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并将它们用作是临床治疗结果的指标[58-60]。量表作为主观评测方法之一,在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康复领域的临床结果报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且适用于不同人群[60]。常用的量表为国际髋关节评估工具(iHOT-12/iHOT-33)、髋关节结果评分(HOS)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在髋关节镜手术6个月后的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研究中,iHOT-12较HOS-SS反应灵敏,但身体功能结果却与iHOT-12相关性不强[61]。因此,自我报告量表适用性仍然是此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3.3.4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并发损伤治疗及预后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常伴有软骨或盂唇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反复碰撞损伤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研究发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伴有软骨损伤可能会影响预后,术后康复方案则可以改变预后,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62]。而伴有盂唇撕裂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具有一定成效[63]。然而,从一项探究患者症状与核磁共振影像或手术期间观察到的软骨损伤与盂唇撕裂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两者并无关联,软骨损伤与症状相关更大[64]。在临床上,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并伴有盂唇撕裂采用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一定争议。据研究报道,保守治疗具有成效,但也有失败的案例[63,65];一项对青少年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伴有盂唇撕裂并进行髋关节镜术术后10年的随访中发现,大部分患者的效果良好,约10%的患者再次进行翻修,且有可能发展为骨关节炎[57]。即使在术后进行了康复指导,术后1年患者的身体功能仍不能达到健康人群水平,影响疗效的因素可能是与患者的损伤程度、种类、身体素质、治疗手段的选择等有关[66]。目前,关于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伴有盂唇撕裂和软骨损伤的康复方案研究较少,其与普通的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在康复进程中的差别尚不明确。因此,探究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伴有软骨损伤或盂唇损伤的康复方案和关注它们的康复进程,以及预防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进展为骨关节炎是此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
3.4 文章局限性 首先,文章数据样本量略有不足,且均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所反映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热点可能并不能涵盖此领域的全部内容。其次,Citespace的算法会剔除一些识别不了的文献,导致Web of Science发文量与Citespace出现频次不一致,可能会给排名中出现频次相近的节点带来一定的误差。但仍然可以为后续的研究给予一些启示。建议增加除Web of Science外的其他数据库在此领域的文献,必要时可校对原始文献。最后,文章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分析并未识别到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具体的康复方案的相关研究,这与此领域内描述康复干预手段的不同关键词有关,从而导致无法识别。
3.5 小结 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康复领域近10年来处于逐步发展状态,研究力量主要是欧美澳地区的发达国家,它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在学术上仍然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应加强此领域的相关研究,需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影响力。此领域的研究类型主要是综述和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医学、骨科、运动康复以及康复治疗。未来可具体开展以下研究:①探究非手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②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中长期的疗效对比;③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并发损失以及预后;④康复干预手段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细节描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